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防治技术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梅毒母婴传播及其危害

一、梅毒母婴传播

妊娠妇女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有研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第9周自然流产的胎儿组织中检测出螺旋体,证明梅毒螺旋体在妊娠早期可以进入胎儿组织。现在认为妊娠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母婴传播,虽然孕妇在妊娠9周就可将梅毒传播给胎儿,但梅毒的垂直传播通常会发生在妊娠的16~28周。

二、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

梅毒垂直传播的发生与妊娠时所处的梅毒分期、梅毒感染时的孕周直接相关。早期梅毒的母婴传播发生率可达80%,其中感染时间短于1年的妇女妊娠后,其胎儿几乎100%受累,其中50%发生流产、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期死亡;晚期梅毒的母婴传播率则会下降,但未经治疗的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也近30%。母亲孕期外周血第一次出现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TP-IgM滴度等越高,胎儿感染几率越大。先天梅毒的发生还与治疗及治疗开始时间极为相关。二期梅毒感染孕妇治疗后,可预防94.7%的先天梅毒,一期、晚期潜伏期梅毒感染孕妇治疗后,可防止100%的先天梅毒;< 20孕周开始治疗,可预防99.4%的先天梅毒,如果分娩前4周治疗,很难避免胎儿发生感染。有研究报道,孕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者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为16.1%,而25周后治疗者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高达46.4%。此外,妊娠梅毒多发生在经济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年龄偏小甚至以青少年为主的弱势人群,这些被感染人群往往会因为经济水平或缺乏产前保健意识而不去产前检查或过早中断产前检查,导致妊娠梅毒的漏诊和漏治。

三、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的危害

育龄妇女感染梅毒与成人梅毒的发病机制、病程及器官影响相同,但如果未经治疗的梅毒感染妇女发生妊娠,则可通过母婴传播危害胎婴儿的健康。孕妇感染梅毒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脐血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肝、脾、胰、骨等多器官损伤,还可直接感染胎盘,引起小动脉内内膜炎造成胎盘多处梗死灶,导致胎儿缺血、缺氧而死于宫内,或发生胎儿宫内发育受限,若能正常分娩成活者则为先天性梅毒儿,其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很高。
妊娠合并梅毒会对妊娠结局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包括自然流产、死胎、早产、胎儿发育受限、围产儿死亡、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梅毒感染(先天梅毒),妊娠梅毒孕妇有害风险较正常孕妇高2.5倍。目前估计梅毒感染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概在50%~80%,大约10%发生自然流产,15%发生围产期死亡,20%出现低出生体重,20%出现先天梅毒。未经治疗的一期和二期梅毒感染孕妇,其死胎、早产或婴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超过50%;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其早产及婴儿先天梅毒发生率可分别达20%和40%;妊娠合并晚期潜伏梅毒时,先天梅毒发生率约为10%。孕妇梅毒血清滴度越高,死胎或死产发生率越高。孕妇与一般人群有着相同的协作感染机制,妇女在妊娠期也可出现艾滋病与梅毒联合感染,研究显示,8%~11%的孕妇可发生合并感染。孕期梅毒和艾滋病合并感染可能会通过附加或联合作用,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也可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

四、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的防治

青霉素的出现使梅毒成为一种既可防又可治的疾病,其对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的防治效果同样明显。因此,与许多其他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同,先天梅毒虽很严重,却是一个可以预防的疾病。简单、经济实用的孕期梅毒筛查与治疗措施可有效预防并最终消除先天梅毒,同时孕妇可直接受益并减少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因此孕期尽早开始产前保健、接受梅毒检测与治疗是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防治的关键步骤。
然而,影响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防治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了政策、防治体系、医疗保障、妇幼卫生及整体社会支持等。与艾滋病和破伤风等其他新生儿感染相比较,目前越来越多的新生儿感染梅毒,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家层面,梅毒与先天梅毒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越来越大。全球每年先天梅毒的发病数已达到并超过艾滋病感染新生儿的例数,且每年先天梅毒导致的儿童死亡数与艾滋病母婴传播导致的儿童死亡数也大致相同。但与目前艾滋病母婴传播受到广泛关注相比,预防梅毒的母婴传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全球不断扩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力度的背景下,由于较高的梅毒流行水平和其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发生率,即使避免了婴儿艾滋病感染,但仍面临着由梅毒所导致的死亡威胁。如果不尽快开展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的控制,将很难达到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大量投入所预期的降低婴儿死亡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