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板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汉水之口

“有钱汉口,无钱只看底。”

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新化土话。在新化话里,“汉”与“看”同音。因此,这是一句鲜明的对比语,把有钱和无钱的结局通过“汉”(看)这个音挑到了两头,形成鲜明的对照:有钱可以到汉口,没有钱,看到什么东西只能干瞪眼看。

其中“只看底”意思是“只看得”。这样解释,不懂新化话的读者可能还是不理解。这里的“只看得”绝非“好看”或“中看不中用”的意思,而是说很无助、很无奈、没有办法,甚至可怜的意思。它是与“无钱”相连,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无钱的窘迫。

那么,“有钱汉口”是什么意思,它是不是像陕北民歌的信天游表达方式一样,前面是虚晃一枪,后面才是它要说的?

我小时候也是这么理解的。觉得“汉口”在这个俗语里并无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调出后面的那句话“无钱只看底”,强调了钱的重要性。相当于今人说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自从我对毛板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觉得我以前的理解是大错特错的。因为新化人并不特别爱“信天游”。这句俗语,其实是两头并重。“有钱汉口”,鲜明地告诉人们,新化有钱的人都在汉口,生活在汉口的新化人,与生活在新化的新化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汉口的新化人,大概类似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一些国人心中的“外国人”,至少相当于内地人心中的“港佬”吧。

汉口宝庆码头曾被称为新化的一块“飞地”。到抗战爆发前,宝庆帮人口已达5万(其中主要是新化人),而当时新化县城才3万人,宝庆码头人口和地盘皆超出新化县城,因此称宝庆码头为“新化第一县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武汉市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共有新化人及后裔九万左右。

所以新化人言必称“汉口”,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汉口的新化人为什么有钱?

汉口,简单地理解,就是汉水注入长江的口子。说得书面一点,就是汉水与长江交汇的地方。

汉水与长江交汇是个什么概念?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江,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与长江交汇,用今天流行的市场经济语言来说,相当于“强强结合”啊。

人类的文明是发源于水边的,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从这里发源的。水是生命之源啊。所以人类的文明不管发展到何种程度,人都改变不了本性——喜欢水。你看,在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卖得价格最高、卖得最火的房子,就是海景房、江景房、河景房、湖景房、池塘景房、溪景房。当然有山有水卖得更好。但,“山,我所欲也,水,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山而求水者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中国最长的江与其最长的支流汇集之处,当然是水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想要不发达都不可能。

所以,能够到汉口来的新化人,当然有钱。新化人把汉口当歌唱,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但新化人为什么能到汉口来?他们靠什么挣钱,却是本书所要追寻的问题。

先简要说说武汉三镇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说来话长。

汉口虽然是“强强结合”,却并不是武汉三镇里建镇最早的。

建镇最早的是汉阳。

为什么叫汉阳呢?

也与水有关,准确地说,与汉水有关。

古代有“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说法,古时的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汉阳到底始建于何时,并无文字可考。

但《水经注》中有如下记载:“沔(即汉水)在郤月城,然亦日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由此可知,汉阳最早叫郤月城,但此城非彼城,郤月城是一座军事堡垒,而不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那么,这座军事堡垒有多大呢?

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全书创作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中记载说:“郤月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回一百八十步,高六尺。”

换算成今天的尺寸,城高1.746米,城周长264.6米。

作为军事堡垒,这已经是相当壮观了。试想,我们今天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如果看到一个周长近三百米的建筑,岂不惊呼连连?欣喜拍照?

如果能保存到今天,当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景点,估计都上“五星级”了。但当时它只有军事上的意义,与老百姓今天逛的菜市场、超市没有半毛钱关系。它不像我们今天的城市,能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它的作用是保家卫国,让生活变得更安全。

中国的资本主义到明朝才萌芽,此时当然不可能出现以贸易为主的现代意义的城市或市场。

那么,这个郤月城建得漂不漂亮呢?可以说,绝对漂亮。

据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以形如郤月,故名”。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形状像一弯月亮。大概这样才能易守难攻,可对入侵之敌形成包围之势。

据《三国志》载,建安初年(196),荆州刺史刘表任命大将黄祖为江夏太守。建安四年(199),孙策大破黄祖于沙羡,兵败之后的黄祖率部退守郤月城。黄祖在这里训练水军,以城堡为水师基地,以期与孙策抗衡。

古代的建筑质量都很好,不像现代建筑,四五十年就成为“老屋”,或者需要拆毁重建。以至有官员鼓吹要把那些老旧房子全部拆掉重建,“拆出一个新中国”。

据我所知,古代建房子用的是青砖,这砖还不是一窑一窑批量生产出来的,是老百姓在家里手工制作生产出来的。砖是由糯米、黄土、沙浆等混制而成。每一块青砖都要刻上生产者的名字,为的不是让你“青砖留名”,而是使用时如果发现你贡献的这个砖质量不合格,那是要杀头的。

我有一次在湖北荆州古城参观时,听导游介绍说了这么一点知识,再仔细看那城墙上的青砖,果然块块都有名字,始信导游所言非假。因为建筑材料有质量保证,所以如果不是人为毁坏,古代的建筑可以千年不倒。现存万里长城明朝段和荆州古城等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就是明证。

由此可知,郤月城可能建于东汉,或者更早。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三国时建鲁山城,隋开皇十七年(597),在鲁山城设汉津县,大业二年(606),汉津县改为汉阳县。

至此,汉阳这个名称就正式出现了。

但汉阳成为商业港埠则是隋唐时朝,特别是在唐德宗年间,汉阳成为沔州州治,相当于民间所说的“首府”,也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地级市市政府”。政治是决定一切的,汉阳的经济因政治的带动,发展速度日渐加快,逐渐成为繁盛的商业港埠。

接下来讲武昌。我这是按城镇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不是按城镇的“姓氏笔画”顺序,也不是按城镇拼音的首字母排序。

武昌筑城晚于汉阳。

前面说到,汉阳建镇于东汉或更早。

而武昌则始建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孙权为争夺荆州,在长江两岸屯兵集粮,兴筑军事城堡,相继营造了夏口城(武昌蛇山北麓)和鲁山城(汉阳龟山山脊)。武昌作为城镇由此发端。其实,汉阳作为百姓生活的城邑也是从这时发端。

所以武昌和汉阳作为城邑是同时起步,也几乎同步发展的。到了隋唐,特别是明朝,双双由军事重镇演化成长江流域的港埠商镇。

汉口作为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为何反而起步晚于汉阳和武昌呢?

原来,汉水下游的一段河道,弯曲狭窄,两岸无山矶挟持,水无定势,左右摆动,且多河汊,历史上河水曾多次改道入江。

既然水无定势,下游的冲积平原也就无法形成,陆地都没有,何谈发展城邑?

一直到两宋时,汉水还有两个入江口并存于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南北两侧。大别山南的入江口位于汉阳县城南纪门外,由黄金口经墨水湖与郭师口梅子山两股水道汇合而成,此为夏口。

大别山北的入江口,约在今江岸区与黄陂区交界处(即谌家矶下首),称为沙口。

两个入江口同时存在,也不是坏事,如果能够稳定下来,武汉就不会是三镇,而是武汉四镇了。

但到了明成化初年(1465—1470)汉水下游连年发大水,堤防多次溃口。终于在汉阳县西排沙口与郭师口(今郭茨口)之间决而东下,发生一次大的改道。汉水从此从不稳定的多口入江,归一为从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之注入长江之口,从此,汉水新的入长江口两岸地域都被称为汉口。

汉口虽然形成很晚,比汉阳、武昌晚了几百年。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而且生逢其时,此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萌芽。航运业在郑和下西洋的推动下,也大为发展。加之它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两江相汇,“强强结合”。入口处两边的土地,经汉水冲刷后,既占水道之便,又擅舟楫之利,四乡居户陆续移居两岸,修房设铺,人烟渐至密集。长江沿线的往来商船,为避江上恶风险浪,纷纷移泊于此。

汉口诸种便利集于一身,怎能不迅速发展呢?

不久,明朝廷在此设立税收机构和巡检司(相当于派出所),并不断提升这类机构的级别。其商业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据《汉正街与汉口城市》(硚口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著,2017年4月武汉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明万历元年(1573)明廷指定湖广的衡阳、岳阳、长沙、荆州各产粮区的漕粮,均由城陵矶改到汉口交兑。湖广是国内第二大产粮区,年兑漕粮数额巨大,汉口的水运因此得到很大的促进。汉口于是成为湖广漕粮储存、起运中心。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盐船改停汉口之汉水入江口上。

于是,汉口又因其便利的水运条件和能泊靠大吨位盐船的优势成为“楚商行盐”总口岸。

漕粮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资,盐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数额巨大的漕粮交兑和淮盐传输,使汉口一跃成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埠,给汉口的水上运输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汉口盐运、盐商由此而兴。外地商户纷至沓来,农民、手工业者络绎于道,至此,汉口镇各业迅速发展。

清康熙元年(1662),清廷将汉口巡检司由汉水南岸迁至北岸,以强化日渐繁杂的汉口镇商务与民事管理。于是,北岸原来由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联成的街市,因驻扎有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即今汉正街)。

汉正街这个名字,容易让人理解为一条街道的名字。其实不然,就像长沙的下河街,它也不是一条街道的名字,而是以下河街为主街的一个市场的名称。长沙的黄兴路、广州的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其实,其主街(路)的周边,都有很多“配套”的小街巷。

汉正街也是一个市场,其范围我只能用今天的命名来表述:汉正街市场东起江汉区的三民路、集家嘴,西到硚口区的武胜路,南临汉口沿河大道(集家嘴以西为沿河大道,集家嘴以东为沿江大道),北至今天的中山大道,由汉正街、多福路、大夹街、长堤街、新安街、宝庆街、三曙街、永宁巷、万安巷等78条街巷组成,占地2.56平方公里。现在设有6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

至此,人们不再把汉水口的南北两岸统称为汉口,而是把汉口作为北岸地域的专称。汉口、汉阳从此在地缘上正式分离,武汉三镇的格局初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