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中国的各级各类医院院长
一、一级医院、中心卫生院院长
(一)一级医院、中心卫生院的办院方向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要求,一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应面向乡镇、城市街道,为乡镇、街道居民和广大农民服务(≤10万人),扩大预防,参与初级卫生保健,成为直接向一定人群的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传染病疫情监测等公共卫生服务。
(二)一级医院的规模和任务
1.一级医院床位数以一般50~100张为宜,但最少不宜少于20张。
2.承担行政区域内的社区医疗、预防保健、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卫生宣教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等公共卫生服务。
3.作为初级保健的指导中心,对村卫生室负有全面规划、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培训的责任。
4.协助乡、镇政府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工作。
(三)一级医院、中心卫生院的领导体制与院长的职责和权力
由于一级医院规模较小,人员不多,应采取精兵简政,集权性统一管理,以免管理人员比例过高,人浮于事,造成浪费。所以一般认为院长和党支部书记由一人 “双肩挑”为好,并直接管理人事和财务;下设副院长或院长助理一名,在院长直接领导下分管医疗业务,直接对院长负责。若院长为党外人士,支部书记应支持院长实行院长负责制,对医院行政、业务实行统一指挥。
医院不分大小,在院长负责制的体制下,院长的职责权力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一级医院院长更多地实现面对面的领导,更多地倾听群众意见,在不设职代会的情况下,院长更要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并应主动地接受乡镇或主管部门党委的监督,定期汇报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二级医院院长
(一)二级医院的办院方向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其半径人口一般在10万以上)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在我国,包括地(市)县(市)级医院在内的为数众多、医务人员庞大的基本医疗力量,他们既接受三级医疗的技术业务指导,又是一级医疗的技术指导中心。因此,它是我国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的龙头单位,政府应予加强和支持。
(二)二级医院的规模和任务
1.二级医院应具备400~600张床位,最少不低于200张。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
2.各医疗临床及医技科室应设置齐全,内、外、妇、儿四大科室是重点关键科室,应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力量,并且有条件者可以建设二级分科。
3.承担行政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内的医疗、预防、保健、急救、处置社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承担卫生宣传教育及健康促进等任务,是一级医院的转诊、业务指导和培训中心。
4.是本地区中等医学教育的临床基地,有条件者也可以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
5.开展与本地区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和防治研究,也可与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和三级医院共同进行医学研究,发展适宜的先进技术,并成为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基地。
6.二级医院要依据自身客观情况和条件,科学定位、适宜发展。要注意适当控制发展规模,防止盲目向三级医院攀比和发展,以免浪费卫生资源。医院的级别应由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而决定,切忌盲目发展。
(三)二级医院的领导体制与院长的职责权力
二级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党政分开。规模较小的二级医院也可以院长和书记 “双肩挑”,但应设专职副书记,管理党务,做好组织、宣传、纪律检查以及党员教育,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防止身兼二职的院长忙于行政、业务工作而放松了党务工作。
二级医院各职能科室基本配置齐全,院长应注意发挥副院长及职能科室的作用,应自觉地尊重党委和职代会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监督;要防止集大权于一身,独断专行,要加强民主管理意识,促使医院健康发展。
三、三级医院院长
(一)三级医院的办院方向
三级医院是国家高层次医院,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组成,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少数中心城市医院也可列入。
三级医院是国家和省(市)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技术的中心,是向多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大型医院。其总体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是国家和省(市)范围内的高等医学教育和技术培训指导中心。
(二)三级医院的规模和任务
1.三级医院不少于500张床位,但应控制在800张床位左右,个别三级特等医院床位也不宜超过1 000张,国办发 〔2015〕14号文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要求,500万人口以上的地市可适当增加。床位过多不便于管理。
2.三级医院各医疗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应该设置齐全,内、外、妇、儿等科应达到二级分科,有条件的可向三级分科发展,按照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级医院应该开设心理学科、康复科、老年病科。
3.三级医院承担国家、省(市)或中心城市及其辐射地区的医疗和预防保健任务,是二级医院转诊和业务指导、培训中心。
4.三级医院作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是本科医学生、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基地,同时也是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心,其重点科室应成立相应的研究所(室),以达到多出成果,促进临床技术发展的目的。
5.三级甲等医院除达到三级医院的基本标准外,各临床学科综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重点科室应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6.三级医院应具备相应的行政、业务管理水平和信息管理水平,能利用网络系统及时获取国内外医学信息和切磋技术,并进行远程会诊。
7.三级医院的设置应严格根据政府的卫生区域和规划,其等级应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严格评审。三级医院代表国家级水平,其审定是十分严肃的工作,要防止降低标准、自立标准、平均分配、迁就照顾等错误做法。分等标准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标准,是对医院管理水平、技术和服务质量考核和评价的依据,必须坚持。对三级医院的分等根据判定标准进行院外量化评审法来确认医院等次是一个好办法,国外采用较多,值得效仿。
(三)三级医院领导体制与院长的职责权力
三级医院均应实行院长负责制。医学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但其附属医院仍可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与党委为平行的两个指挥系统,党政分开,原则上院长与党委书记由两个人分别担任。院长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院长负责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保证医院良性运行。
三级医院各职能部门设置齐全,职能科室应是设置合理、成员素质良好、高效、畅达、有序的行政管理系统。院长要根据能级管理的原则操作,以形成良好的管理作用。
四、民族地区医院院长
(一)民族地区医院的办院方向
民族地区医院是民族自治区域下的医院,是指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医院。因此,其医疗工作的重心,必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发扬民族医药特色,并依此来衡量民族地区医院的办院方向和水平。
(二)民族地区医院的规模和任务
1.民族地区医院的规模应根据当地少数民族聚居的人口而定,一般以100~300张床位为宜,如聚居人口过于稀少,则不宜建立民族医院,以免浪费卫生资源。
2.民族地区医院应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为当地少数民族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医疗预防中心。
3.努力继承、发掘、整理、提高民族医药学研究水平,指导培训西医学习民族医药学,培养民族医药人才,振兴民族医药学。
4.坚持发扬民族医药特色,坚持民族医药与现代医药并重,促进民族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逐步实现民族医药的现代化。
5.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建立和完善适合民族医学特点的医疗、护理、后勤、管理及饮食等规章制度,促使民族团结和睦。
6.支持扶植疗效显著的民族医院特色科室,配备适当的现代化检查设备,有目的地发展重点科室,并在发展中逐步促进民族医药现代化步伐。
7.逐步开展民族医学及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临床和基础性研究,但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因时制宜,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损害民族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
(三)民族地区医院的领导体制和院长的职责、权力
民族地区医院的领导体制应由自治区(含州、县)党委和政府决定,院长应由民族医担任,根据自治区政策规范院长的责、权、利。
民族地区医院应以民族医、药人员为主体,院长在指挥行政、业务工作中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民族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民族传统特色,又要致力于民族和睦团结及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最终实现民族医药学的现代化。
五、军队医院院长
(一)军队医院的办院方向
军队医院是收治部队伤病员的主要场所,是军队卫生勤务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为主要手段,为部队指战员提供医疗、预防、保健的医疗服务机构。
军队卫生工作方针是医院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1985年3月,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颁布的军队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部队,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为国防建设服务。”这就明确了,军队医院的指导思想、服务方向、发展建设的途径和新时期总任务,是军队医院管理的基本依据。
(二)军队医院的规模和任务
1.军队医院的规模
取决于其类型和任务。
(1)平时医院的类型和规模
如军区总医院、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是全军或大军区的医疗、科研、教学培训基地,一般床位500~800张。解放军总医院对军区总医院负有技术帮助和指导的责任,又是全军高级干部的保健中心,所以规模更大,设有床位千张以上。但一般的师医院、驻军医院和专科医院,根据性质和任务,一般床位在100~300张之间,少数中心医院也有的床位达到500张。
(2)战时军队的类型和规模
有集团军医院和战区医院两种,一般配置在集团军后方地域内的医院统称集团军医院,床位根据战役规模而异,一般在300~800张不等;配置在战区后方地域内的医院统称战区医院,是集团军医院的后一级医院,统称二线医院。一般设床位300~500张,作为前接和收容集团军医院的伤病员的医院。
2.军队医院的任务
(1)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急救诊疗护理设施救治战场伤病员。
(2)平时根据防治体系的分工,负责伤病员的门诊、住院和疗养。
(3)经常深入部队,帮助搞好防病、治疗、体检等预防保健工作,并进行医疗保健知识指导。
(4)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提高医院和部队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
(5)结合临床实践和部队卫生工作,开展军事医学与临床医学及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军事医学科学水平。
(6)平时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和技术上做好战备工作,保障全体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巩固和增强战斗力,以保证战时顺利地完成战伤救治任务。
(三)军队医院的领导体制和院首长职责
军队医院实行党委和院首长统一领导下的两级负责制,即党委领导下的院首长负责制和科室主任负责制。在工作上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以医疗工作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军队医院受医学规律和军事行动的制约,因此,军队医院首长必须根据医学的特点,按照医学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正确地组织、计划、指挥与控制医院的各项活动,使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部队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军队医院又是为军事任务服务的,院首长必须坚决地、完全地服务军事任务的需要,执行军事命令。因此,要使医院的各项活动能适应军事行动的需要。
军队医院首长要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平战结合。军队医院主要为部队指战员服务,但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六、专科医院院长
(一)专科医院的办院方向
专科医院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分科愈来愈细的情况下从综合性医院分化出来的。医学的精细分科是医学进步的标志,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人员要为这种分化和飞跃创造条件。
专科医院的特点在于 “专”,它可以按照客观需求和专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精细分工。为临床医疗和临床科研积累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也为专科技术人员创造了良好的自我深造和自我发展的条件。因此,专科医院的办院方向集中一切力量服务专科患者,为专病的防治作贡献。要防止专科医院建设中的 “专而不精”的现象,要做到专科专治,专病专治。
由于医学研究的人体是一个整体,因此不是所有 “专科”都可以从综合性医院分化出来而成为专科医院。目前可以建立的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咽喉医院、烧伤整形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此外,如老年病院、康复医院等服务性较强的专科医院也可逐步建立。
(二)专科医院的规模和任务
1.专科医院一般以中小型规模为佳,床位在100~200张,既便于管理,也能产生较好的效益。只有病人量较多的,如妇产医院、儿科医院可设床位300张左右。
2.专科医院要能解决专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专科疾病患者较好地解决因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同时能使患者得到专科的特殊良好的护理照顾。
3.专科医院要注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专病防治,在同级综合性医院的同类专科或专病防治中处于领先地位。
4.专科医院要开展专病的临床医学研究和相关的基础医学研究,为提高专病的防治和技术的提高作出贡献。
5.专科医院要注重培养技术骨干和高学历人才,并能承担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可为综合性医院的相应专科输送人才。
6.专科医院要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对常见性、多发性专科疾病进行防治,并指导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工作。
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免疫的广泛开展,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社会预防工作的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各种传染病得以有效控制,有的甚至被消灭,传染病院与结核病院的任务就会渐渐减少,因此,不可盲目地扩充传染病的床位,在传染病院搞 “大专科、小综合”也是不符合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因此,对专科医院的床位设置要谨慎,要采取宏观控制,切忌盲目性,以免浪费有限的卫生资源。
(三)专科医院的领导体制与院长的职责和权力
专科医院一般规模较小,为中小型医院,可以参照二级医院的领导体制,在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同时,可以院长、书记 “双肩挑”,以精简机构,增加管理效率。若规模较大的专科医院,也可党政领导分开,但副职不宜设置过多,设1~2名即可。城市的大型专科医院可参照三级医院体制设置。
专科医院院长应致力于专科的发展,并对重点专业人才、设备优先发展,使之成为 “重中之重”,要注意防止院长在专科、专病的建设和发展上分散精力,以 “综合”来养活 “专科”的本末倒置的想法,使得专科医院长期停留在 “骨干少,设备差,水平低,发展慢”的境地,这样,与综合医院同类专科比,除了床位多以外,在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这种专科医院是不足取的。